三月海岸 |从警车到“AI眼睛” 世界自然遗产南达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21日浏览量:
沧州央视新闻11月18日讯(记者李耀、见习记者张润)渤海湾之滨,风吹过沧州7500公顷南大港湿地的芦苇沼泽,成群的水鸟在水波纹上低空掠过。在这片被誉为“天然氧吧”的生态宝地里,湿地守护者每天都守护着这片生态系统的净土。
南大港湿地鸟瞰图(央视培训记者张润供图)
护林员黄庆刚在湿地工作了30多年。 “对我来说,湿地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作为巡逻队的第一名队员,你每天的工作是充实而细致的,巡逻监测候鸟动向、排查生态危害、清理湿地垃圾、关注防火防盗等。
记者在黄清口岸骑上三轮车后,沿着巡逻路缓缓前行,欣赏着两岸芦苇荡的美妙景色。比汽车和偶尔飞过的水鸟还要高。
经过几十年的耐心,黄庆刚见证了湿地美丽的变化,也经历了保护方式的创新。 “以前在迁徙季节只能看到几个月的鹳鸟,现在除了七八月份以外,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鹳鸟。”他高兴地说,不仅鸟类的数量和种类增加了,很多珍稀鸟类选择在这里定居繁殖的停留时间也大大延长了。
观察员监控录音(央视见习记者张军供图)
人类巡逻的节奏仍在继续,随着科技的融入,生态保护变得更加有力。近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份生态礼物,南大干湿地与鸟类保护区推出了“AI声纹+AI图像”一体化科研监测平台系统识别”功能,实现鸟类智能监测。
当你进入湿地监控室时,你会在屏幕上看到鸟类活动的实时图像。只需点击屏幕,护林员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鸟类的种类、数量、进食和繁殖状况。 “这个系统能够‘扰乱’鸟类监视。 “系统通过隐藏在各处的图像和声纹监测设备,对鸟类图像和声音进行采集和处理,识别特定鸟类并编制保密统计数据。”南大港工业园区文化和旅游局宣传部鸟类监测处处长张景星告诉记者。他表示,人工智能设备的效率和准确性比往年有了显着提高。
智能鸟类监测(图片来源:央视见习记者张润)
这些隐藏在芦苇丛和树梢中的“AI眼睛和耳朵”将与护林员的节奏相辅相成,让生态变得更加美好。南大干湿地保护更加精准高效。
作为河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南大港湿地记录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7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2种。今年10月,400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木鸳鸯来到湿地。这是历史上木鸳鸯数量最多的湿地河口。
一群鸟儿在湿地表面嬉戏(央视见习记者张军供图)
从一辆三轮车在巡逻路上疾驰,到人工智能镜头捕捉到的精彩瞬间,一切都在瞬间。从传统的人工观测到智能监测系统,南大干湿地探索的生态保护模式不仅保护了渤海湾的生物多样性,也为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等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海洋生态效益不断释放。 
